輪狀病毒 本文出自 馬偕紀念醫院小兒腸胃科 江椿彬 醫師
輪狀病毒由於傳染力強,是全球兒童腹瀉最常見的原因,大多侵犯5歲以下的嬰幼兒,5歲以前的兒童至少會得到一次輪狀病毒腸胃炎。
輪狀病毒是一種RNA濾過性病毒,最早在1973年由澳洲微生物學者Ruth Bishop鑑定出,
他在一個嚴重腹瀉小男孩的十二指腸檢體中發現這種微生物體,它在電子顯微鏡下的影像,看起來像車輪的形狀而命名為輪狀病毒。
病毒顆粒直徑約70nm,有7組血清型A-G,造成嬰兒腸胃症狀最多的是A型,為了分辨不同的輪狀病毒,
根據病毒表面的G 蛋白與P蛋白加以分類,目前所知的G蛋白共14種,P蛋白則共20種,用數字分別編號。
世界各地均會發生輪狀病毒腸胃炎,主要的傳染途徑為糞口傳染,也可以經由接觸到受污染的物體表面傳播,
人類吃入病毒後,主要侵犯小腸上端,並破壞小腸絨毛膜上皮細胞,使膜上的消化受到破壞,造成食物消化不良引起腹瀉。
輪狀病毒感染好發於六個月至兩歲的幼兒,這是因為當嬰幼兒六個月大後,
來自母親抗體的保護力減少、嬰兒本身的免疫功能還在逐漸成長中,尚未成熟,此時抵抗力弱,較易遭受感染。
輪狀病毒感染在溫寒帶地區好發於秋、冬天,,所以也被稱「冬季腹瀉」,在熱帶地區則沒有明顯季節差異。
台灣地區的病例大多在每年的冬、春交際天氣轉涼時,約在十一月至隔年二、三月為流行高峰期。
輪狀病毒最常見的臨床表現為「急性腸胃炎」,潛伏期約一至二天,少數病人第一天會有輕微感冒症狀(如咳嗽、流鼻水),
接著出現突發性嘔吐,病情厲害時,每吃必吐,無法進食,少數會合併發燒及腹痛的症狀。
緊接著出現厲害的稀水便,尿布常常無法包覆住流出的大便,大便帶有一股酸臭味,少見血絲及黏液,
一天可達五至十次以上,可以持續數天,幼小的孩子症狀通常較為嚴重,症狀也較久,病程有時可達二週。
嚴重時可以合併脫水、電解質不平衡、代謝性酸中毒或痙攣等嚴重併發症,甚至需要住院治療,如不加以治療,
病童會因脫水休克而造成死亡。慢性併發症可見因小腸黏膜受損,導致慢性腹瀉吸收不良而發生生長遲滯、發育不良。
病癒後可能再次被感染,輪狀病毒引起的免疫反應無法絕對保護避免下一次感染,發生過一次自然感染以後,
對於以後感染的保護力約為40%,對於以後發生輪狀病毒感染而且出現腹瀉的保護力約為75%,
所以很多兒童會得到第二次輪狀病毒感染,但病情較初次感染為輕。
目前治療輪狀病毒並無特效藥物,急性期的治療主要針對症狀給予支持性療法,
同時注意水份及電解質的補充,輕、中度脫水時可先給予口服電解質溶液,
若嘔吐嚴重無法進食或腹瀉造成中、重度脫水時,應儘速就醫治療,給予靜脈點滴注射,
記住並不需要使用抗生素。症狀緩解,水份補充以後,可以儘早恢復進食。
嬰兒可繼續餵食母乳或選用不含乳糖的配方奶,六個月以上的幼兒,可以給予米湯或其他清淡飲食,如吐司、稀飯、饅頭等。
避免病毒的傳染,首先還是要保持良好衛生習慣及注意環境清潔。
照顧者或其他家人及密切接觸者,從外面回來時,一定要先洗手才能接觸幼兒,幼兒也一定要勤洗手,才能避免病毒傳染。
換完寶寶尿布後,將尿布包起後再丟棄,然後將雙手洗淨。
另外,可以使用70%酒精或漂白水消毒環境,特別是更換尿布區週圍的環境,可以避免病毒散播。
但這樣仍無法完全杜絕病毒的感染,所以疫苗在預防疾病上佔了重要的角色,也是未來的趨勢。
目前,安全的口服活性輪狀病毒疫苗已被成功研發出來。
和自然感染一樣,輪狀病毒疫苗雖無法提供完全的保護,卻能避免嚴重腹瀉。
在服完疫苗後,臨床試驗發現,大部分的孩童能在血清中產生具保護作用的IgA,可有效減輕感染後的病程,
大幅降低兒童胃腸炎就醫的次數及住院靜脈注射的機率,同時也是節省醫療成本的有效方式。
目前台灣上市的輪狀病毒疫苗有葛蘭素史克(GlaxoSmithKline,簡稱GSK)以及默克(Merck & Co.)兩家大藥廠。
葛蘭素史克的疫苗,屬人減毒型的單價輪狀病毒疫苗,口服時程為2個月大及4個月大,共2劑。。
默克研發的產品,所用的是牛的重組型弱毒性輪狀病毒,其疫苗涵蓋多價不同型的輪狀病毒,
嬰兒 2、4與6個月大時服用,共需口服3劑。
疫苗本身安全性無虞,並無特殊投予禁忌,也不會增加腸套疊的機率。
中度發燒或免疫功能不全者不建議使用。雖然口服的輪狀病毒研究疫苗是活菌株,但是研究發現輪狀病毒疫苗株不會在家人中相互傳播。
疫苗少見明顯副作用,偶而有暫時低度發燒、食慾不振、躁動及活力降低等現象。
口服輪狀病毒疫苗可以同時和白喉、百日咳、破傷風三合一疫苗,b型流行性感冒嗜血桿菌疫苗、B型肝炎疫苗使用,不會影響相互間的免疫反應。